1月21日中午,攀枝花机场,援助非洲两年多的我院麻醉科医生高伦明终于回国了,市卫生计生委党委书记、主任徐翠、党委副书记鲜明、医院院长田巨龙,党委书记包晓红对援外英雄迎接慰问,两年来,终于踏上故土,高伦明脸上透着藏不住的喜悦,就此,也为期两年的援外任务便圆满地画上了句号。
莫桑比克,是非洲南部国家,以葡萄牙语作为官方语言,饱经殖民苦难,是非洲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四十年前,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组织下,委托四川省对莫桑比克进行医疗援助,四十年来已派出了20支队伍,此次第21批援莫医疗队的12名队员由来自四川各市州中心医院的中青年骨干组成,我院派出麻醉科副主任医师高伦明,也是攀枝花市这次援莫桑比克唯一一名队员,此前他已接受了为期8个月的葡萄牙语、外事及国外行医规范、野生动物保护以及国家大政方针、反腐倡廉等内容的脱产培训。这次高伦明肩负党和祖国赋予的光荣使命,再踏征程,不负重托,以实际行动展示“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和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珍视生命的良好形象。
回想援外两年在异国的工作与生活,高伦明平静地说,“我身怀使命很荣幸,生活中也没有不能承受的苦,一路走来的工作,我认为我做的都是身为医生该做的事,一定要说感受的话,那就是庆幸。”
初到
非洲的一切都还能适应
经过8个月的葡萄牙语学习以及团队协作、心里调适、职业暴露和外事礼仪等知识培训,顺利通过各项考核后,高伦明成为了“中国援莫桑比克第21医疗队”的一名队员。2016年12月, 50岁的高伦明道别家人并正式接过组织下达的这一光荣使命,搭乘了去往莫桑比克的航班,开始了为期两年的援外工作。
莫桑比克位于非洲东南部,这里气候炎热、疾病肆虐、药械缺乏,疟疾,艾滋病等传染病高发。医疗队抵达时,正值当地雨季(夏季),气温常常在41℃左右,酷热非常。高伦明说道,在这里,通讯差,水质差、停水、没电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关于气候条件和住宿条件里所谓的艰苦都是可以忍受的,我们都很快地就投入到工作之中。”高伦明所援助的医院是位于莫桑比克首都的马普托中心医院,虽是国家级医院,但仍然需要克服医疗设备非常陈旧、人员药品奇缺的种种困难。
“由于麻醉机及监测仪器陈旧,使用的是在中国早已弃用的氟烷开放吸入麻醉,满手术室都是严重超标排放的的吸入麻醉药。每天连续工作7~8个小时,中午不能休息,下午下班回家时都是头晕脑胀,腰酸背痛。”高伦明回忆着说到,这里的医疗条件近乎于国内七八十年代的样子,只能开展我们淘汰了的麻醉技术,但也这么一天天地过来了,也将接诊的病人一个个尽了最大努力了。
做好本职
为当地人民带来手术安全
麻醉设备靠手控,麻醉药品仅限于有啥用啥,这里的硬件条件既是如此,但令高伦明更为惊叹的是,这里落后的医疗观念超乎他的想象。无菌操作观念奇差,在手术台上频频看到当地医生在受污染的环境下进行操作已是习以为常,导致手术后的患者发生继发感染的情况时有发生。
当地一名患者,在其它医院两次进行手术切除肠道肿瘤都没能治愈,来到高伦明所在的医院才查明,是由于肠道吻合口漏导致的继发感染,无奈下再次做了手术才得以治愈。2017年,当地一名小患者因先天性脑积水前来就诊并手术,高伦明记得这例小患者,只因这种先天不足的情况在国内十分罕见,这场手术麻醉风险虽高,但在与当地医生的齐力配合下,仍顺利地完成了对他的脑室腹腔分流手术。“参与过的手术很多,每天都有三四台手术等着麻醉,我觉得我只是做着本职的事,也没特意地去记到患者,只记得不少患者在麻醉清醒后会对我说声‘Obrigado(葡语:谢谢)’,他们对中国医生的认可度很高,这使我非常荣幸。”
除参与日间手术的麻醉外,高伦明还参加急诊手术麻醉及夜间值班,开展对当地医生的技术指导工作,受到当地医生及群众的好评。此外,他还利用休息日随医疗队先后在中国路桥马普托工地、希莫尤、楠普拉莫桑比克岛、孔子学院、贝拉、华安集团及中国驻莫桑比克大使馆等地开展对中方工作人员、华人华侨以及当地民众的巡回医疗,宣传心肺复苏、疟疾艾滋病等的防治知识,惠及群众近千人。
收获
这段经历不枉来一回
在当地,手术和治疗前医院不会为患者做艾滋病毒的筛查,而当地的HIV病毒携带者数量颇多,医护人员都很容易遭遇“职业暴露”的危险。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与生活对高伦明来说都是一段异于常人的经历,这样的经历,让人们最先或只能想到的词就是“艰苦”和“难熬”。问及高伦明,他感慨道:“这辈子有这样的经历,对我个人来说,践行的是医者的使命,而能响应国家战略,为中非友谊贡献绵薄之力更是难忘、骄傲自豪的。”
让他难忘的事,莫过于在异乡受到语言障碍和生活阻碍时的无助。回想起刚到莫桑比克的第一个月,手机电话卡莫名地提示注册没成功,这个社会,没有了通讯设备,就是处于失联的状态,高伦明一个人面对当地无法顺利交流的营业员,与他共事的当地年轻医生弗朗西斯科得知后便立即帮他解决了问题,“当地的年轻医生是十分友好又好学的,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上都能比较顺利地交流,他们时不时地还会帮助我解决语言上的障碍,而我就对这些年轻医生进行学术和操作上的带教,尽可能地把正确的观念植入他们的习惯当中,并能留些真正的技术给他们。”
写在后面的话:
两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高伦明离开家时,体弱多病的老母亲已经79岁了,两年期间,他最挂念的就是她的身体,或是可能留下不能再见到她的遗憾,自古忠孝不能两全,走时她只是三番五次地叮嘱着自己‘好好干工作’,除了支持就是不舍,念念叨叨的,现在倒是挺想念。”每一位援非医疗队的队员都有所感的是对家人两年无法陪伴的愧疚,高伦明也不例外。
还有他的妻儿,两年期间,毫不夸张地说,凡是能想得到的在家务琐事里会受的委屈和累她可能都经历到了,也流过泪,也只能爱莫能助。这次组织上给了两个月的假,就多帮她做点事,多分担些家务,以弥补这么久以来不能陪她的亏欠吧,然后回重庆老家看看妈妈……”高伦明侃侃而谈地说着回家后的计划,想必真的是想念已久了。
1月21日,我们在攀枝花机场接到了高伦明。
高伦明医生,欢迎您归队!